周余华:我的紫砂路
周余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轻工行业裁判员、职业技能评价质量督导员。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河南中州紫砂艺术馆名誉馆长、宜兴乐乐陶社负责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原业务副校长。
1963年生于陶都宜兴丁蜀镇,1985年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后专攻陶瓷艺术设计,着重于宜兴紫砂历史、紫砂材质、历代紫砂造型研究,主讲《宜兴紫砂史》。
实践:从事陶瓷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陶瓷类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制作考核。在国内率先提出在陶艺作品评比中采用现场实地操作考核,并策划实施了宜兴市一至十五届“现场手工制陶大赛”,使该赛事成为紫砂陶行业内一个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全国的手工制陶艺人前来参赛。并通过十五年摸索,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实操评比办法。2016年全国陶瓷大师评比现场考核在宜兴举行,即应用该现场制作比赛的操作规范,陶瓷大师评定也首次采取了现场实操的评比办法。2017年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2018年江苏省第四届技能大赛状元杯比赛、2019年中国江苏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均采用此现场实操的评比办法。
2002年起,率先推动乡镇***化技术学校的服务职能转型,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合作办学,为地方特色产业培养陶艺人才。并将地方校本教材纳入高校成人学历教育专业科目,贴近实际,学以致用。使得陶都宜兴陶瓷从业人员中大专、本科生比例遥遥领先于其它陶产区。
著述:合著《宜兴紫砂史》;执行编辑《走近紫砂》(紫砂泥料专著)、《宜兴陶瓷》校本教材;执行编辑《宜兴陶瓷艺术名人集》2008版、2010版、2013版。
我的紫砂路
一九八七年暑假的一天,我偶然翻看《宜兴日报》,一篇报道吸引了我,标题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工厂”,介绍的是农民厂长顾安之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建起紫砂工艺三厂的事迹,给正在寻找生活坐标的我指引了方向。我开始悄悄学习紫砂知识。家乡宜兴是著名的紫砂产地,“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那时我还在连云港的“江苏省新海中学”任教。家乡的这个行当我是熟悉的,紫砂在改革开放后赶上了好时代,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才,我是搞教育的,也许我可以为这个行业的人才培养做点事。我开始联络从事紫砂的同学(在我上徐州师院的同一年,有一批同学考进了紫砂工艺二厂),为我入行作准备。
一九八八年八月,历经周折,我调回老家宜兴丁蜀镇。“陶都是宜兴,陶业在丁蜀”。独特的紫砂原料产地黄龙山就坐落在镇上。那时工作是组织分配,我被分到高中时的母校。一座只有两排低矮平房的改建中的乡下学校,杂草丛生的校园里,只有一个班级,总共30多名学生。但是当我听说“丁蜀职业高级中学”的牌子已经批下来时,“拔凉”的心中就燃起了希望。我和徐仲伍校长憧憬着有一天在这片旧址上会办起象样的多专业“职教”基地,包括“紫砂”专业。建校的头两年是辛苦的,黑夜降临时,黑魆魆的校园里,只有我这个孤单的总务主任和一名老门卫在看守基建工地。那时我一有空就跑到从事紫砂的同学那里,在制壶车间观摩。我相信“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就在那时,我巧遇事业上的搭档、人生的伴侣吴淑英(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我俩以陶为媒,开启了我们的紫砂之旅。
一九九0年三月,机会来了,我奉命借调到丁蜀镇政府科教文卫办公室。由于前任科协秘书长下海经商,由我接任镇科委、科协工作,协助周志军副镇长负责全镇科技队伍的建设。从那时起,进厂下车间,挨个厂宣传发动,做思想工作(现在申报职称是群情踊跃),动员当时乡镇企业有技术功底的员工,参加陶瓷(紫砂)专业培训。聘请“龙头老大”紫砂一厂的工艺师和轻工业学校的老师前来授课。从初级培训到中级、高级培训,从起首的几十人到后来的几百人。通过近十年的推动,乡镇职称改革工作基本走上正规,正常而有序。而且从一九九六年起,国营和集体企业的员工也开始加入这支人才队伍。到二000年,乡镇企业组建起一支700多人的紫砂专业技术队伍,通过四方奔走,提壶相呼,打开了国内市场,这支队伍挑起了乡镇企业紫砂设计创作的大梁。
工作并不会一帆风顺,这一年四月我奉命调到丁蜀二中(初中)任副校长。这一角色转换,打乱了我的事业规划。经过与上级主管部门领导联络沟通,我于二00二年八月调到丁蜀***化技术学校。初去时,学校只有“计算机应用”、“财会”两个主专业,一、二百名学员。我向学校建议,创造条件,开辟“工艺美术”中专,并自任班主任。没有生源,就一个一个电话招募,第一步,把以往乡镇企业熟悉的那批紫砂专业技术人员动员进来。第二步,把改制后的集体、国营企业陶艺人员招进班级。第三步,与政府人事部门联系挂钩,依靠地方政府的“职改”政策的支持,成为职称培训、考核基地。并发扬“吃螃蟹的精神”,与职称主管部门领导一道,勇于尝试、积极探索,在全国首开“手工制陶现场制作考核”先例,让宜兴的紫砂职称有十足的“含金量”。其间,经过友好而激烈的办学竞争,在与几所“大块头”学院、中专、兄弟成人学校的“同场共舞”之后,我校从“工艺美术”成人中专发展到成人大专、本科,一步一步壮大到后来的年招收3000名专、本科学员,以及2万多人的年培训规模,走到了全国同类成人学校的前列。我们组织的紫砂交流活动和承办的“紫砂春秋”讲座也走向全国。二0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农村成教工作调研会在我校举行,并在成教战线介绍推广我们的办学经验。
这些年,自己十分幸运,有一个支持我工作投入的家庭,妻子、儿子的紫砂创作实践,为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行业内高中同学的切磋,给了我灵感。二00五年十一月合作出版的《宜兴紫砂史》,就是集聚众人见识和智慧的一次探索(今后将进一步补充完善);幸运的是,我们宜兴“成教”战线,有一批高瞻远瞩开拓型的领导,我们全校同仁有团结一致创大业的雄心,加上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造就了紫砂业成人教育的繁荣。也让我们创下了圆满举行十六届“手工制陶大赛”的品牌,推出了一大批紫砂新人和高手。我校因之快速发展,成长为“ 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创业培训示范基地”、 “江苏省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 。
值得一提的还有,自二00七年文化部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起,宜兴紫砂正向这一目标冲刺。紫砂是宜兴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宜兴紫砂,世界共享”。那么让世人分享的应该是朴雅的、本真的、大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紫砂。基于此,作为丁蜀成校人也感到肩上担着沉甸甸的责任。回首我的紫砂路,也更加让我感到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二0二二年八月一日
(中文系81级校友,江苏宜兴市丁蜀***化技术学校(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原副校长 周余华)
上一篇: 李洪涛:怎样拥有好声音
下一篇: 张广银:无愧教师光荣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