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亮:三幢教学楼与它的设计师(徐师琐忆之六)
1979年9月,我考入了徐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刚踏入校园的那段时间,校前区的数理楼、文史楼和体育化学楼给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它们布局精妙、美轮美奂,就是我想象中大学的样子。课余时间,也总爱徜徉于三幢大楼之间,静静地欣赏它们的神韵。慢慢地,我也增长了一些建筑知识,且渐渐生出了难以割舍的情愫。
三幢教学楼均青砖筑身,使得建筑清新素雅;规则的石块或钢筋混凝土作基,给人以稳重牢固的感觉;灰瓦铺就了四坡屋顶,为建筑增加了神圣尊贵的气度。这种屋顶来源于庑(音无)殿顶,即五脊四坡屋顶,它是中国古典建筑屋顶的最高级样式。每幢建筑均有西方经典建筑中常用的立柱、浮雕、烟囱等装饰。数理楼呈“山”字形、“三段”式,北实南虚,还有挑廊、悬挑雨棚、弥须基座等设计,整体既庄重神圣又舒展雅致;文史楼、体育化学楼均有花窗、门庭等表现,显玲珑乖巧、妩媚可人。三幢建筑比例协调,优雅大方,中西合璧。在云龙山下与周围的石砌校门、门房、绿植、松柏、道路营造了庭院深深、桂殿兰宫的意境。它们不仅有优雅的外观,也有实用的内部空间:教室走廊宽敞高大,功能完备。四季轮回,朝花夕拾,在岁月的打磨下,它们愈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后来查阅资料得知,三幢教学楼属于新古典主义样式。这种风格的建筑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的欧美国家,它们将古典元素与现代理念相融合,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其檐口、栅化、腰线等设计,都借鉴了世界建筑的精华,建筑比例上严格遵循人体的黄金比。在中国,杨廷宝和梁思成是这一建筑设计风格的代表人物。或许是受这些大师级建筑师的影响,母校的这三幢教学楼于1958年应运而生。
毕业四十余载,我走访过国内外的一些知名高校,欣赏过他们的建筑风采。但在我的心中,母校的这三幢教学楼,丝毫不逊色于它们。虽身处曾经不算广阔的校园,却铸就了知名高校的建筑经典,成为江苏师大校园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承载了我和同学们无数美好的回忆。
然而,欣赏这些建筑的同时,我心中一直藏着一个疑惑:它们究竟是谁设计的?我曾多次向老师、同学、熟人提出过这个问题,答案却莫衷一是。有人说是苏联人,有人说是杨廷宝,有人说是徐州市建筑设计院,可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也不太相信。也曾走访过徐州建筑设计院、徐州市图书馆,翻阅过许多史料,均未能找到设计师的信息。就这样,这个疑问伴随了我在母校学习和毕业工作的漫长时光。
直到最近,我在江苏师范大学档案馆中查到了相关档案,终于找到了完整的设计图纸,看到了设计负责人的签名——费叔良。那一刻,我如获至宝,似柳暗花明,拨云见日。随后通过网络查询,得知费叔良先生是当年徐州建筑工程局设计室的建筑设计师,设计了徐州会堂、彭城剧场、徐州饭店、淮海堂、徐州市人民政府大楼等知名建筑。细细地比较,这些建筑与母校的三幢教学楼风格一致,手法类似。他还被徐州业界人士誉为“没有上过大学的著名设计师”“对徐州建筑有贡献的设计师”。这让我对费先生产生了仰慕之情。
我还了解到,费叔良先生是苏州人,1916年出生,毕业于上海私立土木工程学校,1992年去世。一位南方人,在徐州留下了如此有影响的建筑,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实践、丰厚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的。设计师人生的故事和建筑情怀,让我好奇与惦念。
可惜的是当我知道他的名字时,他已离世30多年了。作为后辈、建筑的享用者,与这样一位杰出的设计师失之交臂,我深感遗憾。如果能早些知道他的大名,我定会前往拜访求教,深入探寻他的建筑思想、美学理念。那将是一个意义非常的交流,可以让我对建筑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一位优秀建筑师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也将成为教育素材。
事实上,建筑对于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中国传统的文庙、书院就有着严格的形制。《荀子·劝学》中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表达,当建筑表达了诗意,若建筑体现了哲理,就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建筑有了生命和灵性,建筑就会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雅致、规整、协调、稳重,就是三幢教学楼所释放出的教育意蕴,母校历届毕业生合影留念,大都以这三幢教学楼为背景,便是移情共鸣、物我两忘的生动体现。
就学术史而言,建筑师与建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恰如哥德巴赫与他的猜想,鲁迅与《狂人日记》,欧拉与他的《无穷小分析引论》等,两者互证,难以分割。而对于前者的研究,将会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学术思想,完善学术谱系,丰富教育学、人才学、科学学的理论表达。这是我寻访之路的“依据”,也算是“自嗨”。然而,寻访之路还没到终点。因为年代久远,关于费先生的信息太少,很难对费先生及其设计的建筑作进一步的探讨。但我不会就此放弃,我会设法继续追寻他的足迹,揭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注:本文如有失实之处,请以权威部门的信息为准)
作者简介:张廷亮,徐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八三届毕业生。曾任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副校长、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连云港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
下一篇: 曾亚波:沐浴太阳石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