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亚波:沐浴太阳石的光辉
学生时代的我有记日记的习惯,翻出尘封多年的日记本,撷取几段(均为1989年9-12月),且与天各一方的老师、校友们分享。
一次精彩的文艺演出
【日记】9月28日
晚7时半,观庆祝国庆40周年地方单位(干校、局二中、局四院、韩桥矿、矿材厂、水泥厂)联谊会演。韩桥矿的王玲(《在水一方》《祖国赞美诗》)、谢志刚(《歌唱祖国》)、及少儿音乐舞蹈《南泥湾》以其精彩的表演博得全场观众的赞誉,我校的《双簧小品》、笛子独奏和小哑剧也很不错。晚会持续2个半小时。
【回顾】贾汪校区虽然远离市区,但文化活动一点也不少。学校的电影院(剧场)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经常有校园文艺会演、歌咏比赛,也会有外面层次较高的演出团队前来,每次演出都会一票难求。如此“热辣滚烫”的演出自然更受少男少女们的欢迎。在学生自我表演的节目里,我们班级的朱斌同学因外型酷似当时风头正劲的歌星费翔,一曲《冬天的一把火》让同学们兴奋不已!
这个电影院我可没少来,除了看文艺演出,还经常来看电影,我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看的所有100部电影的片名,并以片名为素材编了一个“传说中的故事”。
每逢元旦等节假日,各学科、班级也都会在班级举办小型的联欢活动,甚至是专门的舞会。大家把课桌椅搬到教室四周靠墙,围着教室中央,上方挂上彩带、彩灯,一个简朴不失时尚和温馨的舞池就布置起来了。在一次日记中我有这样的记述:舞会,与其说是公共娱乐的场所,不如说是自我表现的社交沙龙。
一次师范学院之行
【日记】10月1日
国庆3天,市内各名胜景点免费开放,我无心观览,径直去了徐州师范学院,找到老乡居仁俊、同学张文斌等。师院环境优雅,虽然之前也曾来过,但他们还是带着我到处转,也算是旅游了。要说师院对我印象最深的,其实还是食堂,饭菜都很可口,比我们学校的两个食堂还要好。特别是师院食堂的米饭那个香!米粒一颗颗的不粘,吃了还想吃。
【回顾】也许是缘分吧,那时在校园,周末跨校找同学玩也很正常,但偏偏我就是喜欢去师范学院;也许是师院食堂的饭菜总是将我“勾引”,也许是师院的文气时时“侵袭”我。那次去师院,我还借了一本留毅的小说《天骄与孽种》,小说真实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大学生的生活,融思想性、哲理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炉,将他们的人生轨迹、思想心态、男女情事……一览无余。我在学校创作的校园文学作品也受到这本书的影响。
没想到毕业几年后,学校成为江苏师范大学的工学院(及技术教育学院)。更没想到的是,多年后,我也成为一名被我市教育部门认证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师,并出版了专著《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很多人问我是不是老师?我说我现在可以骄傲地说就是师范大学毕业的。
一份承载青春记忆的校园文学报
【日记】12月8日
由我真正主编的一期《太阳石》报即将出刊,可望明天与师生见面。为此我在极为繁忙的这几天抽出几个小时审稿、改稿、划版子,并传达有关事宜。今晚交付刻写。这一期容量大,内容题材广泛,格式也有创新。
【日记】12月23日
3家校园文学社的合并工作终于完成,袁宇静任社长,季士发任副社长,白志岗为总编辑。文学社下设3个编辑组,闫作厚任诗歌散文组组长(共7人),我任小说杂文组组长(共有6人),李文杰、白立平分管版面设计。全社计18人。已通报全校。
【回顾】那时的校园社团远不如现在这么多,但谁都不可否认,文学社是一所高校最受同学们欢迎的社团之一。那时的校园文学也确实异彩纷呈,有很多人在默默耕耘。
我进校后,首先是在军训期间几乎每天都有广播稿在校园广播电台播放,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来看到有本届同学发起成立太阳石文学社的“招聘启事”,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成为社员后做了不少通联、编辑、校对、刻板及会务、通知等工作。
当时校园里已经有先成立的2家文学社,但我们的太阳石文学社还是一创办就吸引了很多同学,逐步成为在校园里影响最大的社团。所以后来根据学生会要求合并时,沿用了太阳石的刊头。
可能有人不知道太阳石是什么,实际上太阳石就是煤炭石。煤炭是亿万年前古植物通过吸收太阳能而形成的,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植物残骸在地下高压高温的环境中逐渐转化为煤炭。太阳石是对煤炭的称颂,煤炭因其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特性而被比作“太阳石”。所以以“太阳石”作为煤炭校的文学社名称,不仅贴切也更受欢迎。
很遗憾的是,毕业后同学们都散了,文学社的社员们也没有任何联系,我甚至找不到一张当时的报纸,只能在日记本中看到一些自己投稿的诗文。如果有同学看到本文,如果你们恰好保留着当时的报纸,欢迎与我联系。
毕业后我笔耕不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其中人民日报18篇,省级以上媒体的头版头条文章20多篇。出版党建专著、评论作品集多本。
一本被背上的知识台历
【日记】12月20日
期盼已久的全校知识竞赛终于在今天下午4点开始了,我本人差不多得分最多。由于三次出错,特别是最后一次,另一位女同学的激动失误使得我们组由始终保持第一降至第二,而并列170分的采煤学科得了一等奖。一等奖的奖品是各奖励一幅挂历,我们二等奖的奖品是各奖励台历和台历架子。令我高兴的是,这是一本知识台历,长期以来我一直期盼却又舍不得买的心爱之物,得之我如添一翼。
【回顾】直至今天,我仍然记得和同学们一起训练时互相抽背的情形,还记得比赛时按抢答器的紧张场景……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我十分喜欢知识竞赛,对之喜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自己的专业课。当时除了从图书馆借书,还到贾汪新华书店购买了《知识竞赛3000题》一书,如饥似渴地学习。这次得奖的知识台历也被我当成教材,一页一页地背,全部记在心里了!可以说在校期间的各类学习,丰富了我作为一名工科学生的人文及其他多学科知识背景,为此后的写作、工作也奠定了综合知识基础。
沐浴着太阳石的光辉,我们在贾汪校区愉快地学习、生活着。2007年五一小长假,我班20多位同学曾齐聚母校,漫步校园,红楼、青楼犹在,综合楼、图书馆、漫步桥依旧,只是多了几分沧桑。我们坐在当年的教室,甜蜜地回顾当年的乐事。我们还拜会了班主任曹淑伟老师,师生相谈甚欢。此后我们多次与曹老师交流。母校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绵延一生的。
作者简介
曾亚波,我校88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校友,常州校友会副会长。现供职于江苏省常州市审计局,现为常州市龙城清韵宣讲团成员、常州市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师、中国法学会会员、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为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科教评论”公众号主持人,出版有家庭教育专著《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反腐倡廉专著《“笼子”就这样扎牢》《正气满乾坤》,评论集《清风评论》等。
上一篇: 张廷亮:三幢教学楼与它的设计师(徐师琐忆之六)
下一篇: 金爱国:抹不去的“徐师”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