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吴汉全:知识传授与思想启迪并重
吴汉全,1983年至1987年就读于我校历史专业,现为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杭州市B类人才。2024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担任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高等院校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的研究,先后两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一等奖1项及二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
深耕教坛近四十载
在本科教学的广阔舞台上,吴汉全校友始终坚持“知识传授与思想启迪并重”的原则。他深知,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触动。他经常跟学生说:“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休戚相关,是国家培养了我们,要感恩这个时代。”他常常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教材,生动讲述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激励学生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吴汉全校友在课堂上,注重用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教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不少学生在本科期间就发表了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他认为现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他们更有想法,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他常常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在吴汉全校友的教学中,有一项“双一百”工程让研究生受益匪浅,三年内,研究生至少要阅读100本专业书和研读100篇学术论文。这样的严格要求,不仅让他们的知识根基更加牢固,还让他们学会了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为科研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在吴汉全校友的指导下,不少研究生在《党的文献》《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说起这些,他满是欣慰:“看到学生们在科研上取得进步,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携手青年教师成长
吴汉全校友深入参与青年教师的备课过程,从课件的精细打磨到讲义的编写,每一步都力求精益求精,确保教学质量。他深知科研对于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不遗余力地为青年教师搭建科研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从论文写作的悉心指导到项目申报的全过程陪伴,吴汉全校友始终站在青年教师身旁,为他们解答疑惑,指引方向。
在每年青年教师入职之际,吴汉全校友会作一次学术分享。他告诫青年教师要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追求学术真理;他倡导在研究中要紧跟理论前沿,勇于探索,形成独特的学术见解;他提醒青年教师要拓宽知识边界,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推动学术创新与发展。
“既专又博”领航学科前沿
吴汉全校友深知,学问之道在于厚积薄发。他坚持每日撰写读书笔记,即便是大年初一也不间断。他始终坚信,做学问要有恒心,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看家绝活”,但同时也要广泛涉猎,做到“既专又博”。正是这种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让他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成就斐然。
在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3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中,吴汉全校友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再次以首席专家身份成功中标“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通史研究”项目。此次“学术通史”项目的中标,标志着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从“学术史”到“学术通史”,虽一字之差,却需从理论深度和通史视角重新审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发展脉络,提出并解答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在李大钊研究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领域,吴汉全校友无疑是佼佼者。《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1919-1949)》等著作被誉为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专著,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本土化资源和学术史基础。
上一篇: “全国模范教师”郭小娟: 下一堂课会更加精彩
下一篇: 廖序东:不拘一格录人才